《春华秋梦》
《水母》
《花开醉人》
琴盖内面的漆画装饰用的正是《花开醉人》的作品图案,让整架钢琴显得越发高雅矜贵。
在漆的世界里,他游刃有余极尽变化,作品或抽象或意象或写实,将漆的装饰美、肌理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重现了唐五弦漆琵琶工艺,并尝试将漆艺和钢琴相结合,让听觉之美附丽于视觉之美……
近日,“漆韵琴音——苏星漆画展”在沙面和曦美术馆举行。作为广东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岭南漆画学会会长,几十年来,苏星在漆画上的探索,让漆这门中国传统工艺焕发出勃勃的当代生机,也推动着广东成为全国排名第二的漆艺大省。
“心有漆漆”高歌猛进
1962年出生于佛山的苏星,既有绘画天分,又很早就得到了名师指点,因此在艺术道路上,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从小,苏星就喜欢临摹连环画,在佛山当地小有名气。他的启蒙老师是余国宏先生,余先生1974年就凭着与汤集祥先生合作的《耕海》在全国美展中崭露头角,这张作品的抒情和审美风格给了苏星深刻影响,让他喜欢上了油画,并对色彩之美尤其敏感。
1981年苏星报考广州美院,本意是想学油画,但因为当时竞争太激烈,他虽然入围了,却不能保证一定能够被录取,老师劝说他改报漆画专业。由于漆画属于新兴小画种,苏星对其一无所知,在汤集祥老师的指点下,他看到了蔡克振先生的作品,瞬间被漆画那强烈鲜明又含蓄深沉的色彩所撼动,自此“心有漆漆焉”。
正式开始学习以后,苏星才知道,原来漆艺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老祖宗留下来的技法达到两百五十多种,几乎无所不能。“漆画的色彩饱和度甚至超过油画,我们说漆黑一团,就是用漆来形容黑,说明其颜色饱和度让人印象深刻;同时,漆又可以像水彩一样透明,产生水影般的效果;还可以运用金箔、银箔、玉石、贝壳乃至铜锌等进行镶嵌;并能进行圆雕,浮雕……”在漆的艺术海洋里,苏星一边回溯,一边探索,他的毕业创作在全国首届漆画展上获得了优秀奖。
1986年,苏星与七名年轻画家组成“小草画屋”进行新颖独特的现代装饰画创作,一时风头甚劲。当时刚建成的佛山机场需要一张壁画,对苏星他们的创作备受认可,之后机场酒店的房间里也都挂上了他们的作品。
“我们当时画了三百多张作品,后来挑选了三十多张在文化公园做展览。开幕的时候,也不懂得邀请媒体记者,就请了美协的廖冰兄、林墉等几位老师,他们到场以后,专门写了信让我们登门拜访媒体,广州日报我们也去了。报道出来后,反响非常好,观众很多,展览延期了两次,持续展出了三个月时间,中央电视台也专门到广州来拍了纪录片。”苏星表示,唯一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记。
此后,“小草画屋”的活动越搞越多,苏星还牵头成立了广州市漆画艺委会,不断推动创作、展览。“当时,广州找来找去只有三十位漆画家,到今天,我们的队伍已经超过1300人了,并且呈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苏星表示。
语言材料皆有创新
苏星的作品呈现出了当代漆画的多样可能性。从抽象的细胞组合到写实的荷花,在这次的展览中都有精彩的呈现。特别是他的《水母》四条屏,传承了中国最古老的镶嵌工艺,画面则打破了过去亭台楼阁、梅兰竹菊的传统题材,显得非常当代,构图也极具装饰性效果,海底的黑与贝壳镶嵌的水母、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下就抓住了人的眼睛。
苏星说,这件作品是因为他在日本看到他们能够把漆推得那么黑,就开始思考要把中国的推漆做到极致,大海深处的黑正适合表现。“下面的鱼是按照《易经》中乾坤八卦的样式排列的,水母在上面有一种音符般高低错落的感觉。我想,人生也可以像水母一样过得自在一些,飘逸一些。”
抽象的人体作品,则是他用麻绳埋在漆里面磨出来的,画面采用了花的装饰性结构,显得缤纷亮丽。
在钢琴琴盖内面进行漆画装饰,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苏星说,他用的是一张《花开醉人》的作品图案,同时根据琴盖的样子,进行了微调,也可以说是二次创作——如星河般灿烂的色彩,让整架钢琴显得越发高雅矜贵。将漆艺与乐器相结合,对苏星而言,这不是第一次了。2014年,他就与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先生联袂创作了仿唐五弦漆琵琶“唐韵”,一经展出,就被国家大剧院收藏,成为大剧院艺术宝库中第一把集演奏、观赏和收藏为一体的乐器。
苏星的改革触角还伸向了漆画颜料本身。2005年,他研制出管状漆画颜料,被行内专家誉为“漆画史上的一大创新”“漆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漆画颜料要经过研磨才能使用,每天到画室本来充满创作激情,磨了一两个小时的颜料以后,发现已经没有创作冲动了,这时就很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看西方绘画史,发现油画正是因为出现了管状颜料,才产生了印象派、现代派。”
恰好苏星的岳父是化工研究所的高工,早年研究过油画颜料,给了苏星技术支持。苏星用了四五年时间,投入了十几万元资金,终于研制出了管状漆画颜料,这样,漆画也能进行野外写生了。苏星一批表现秋林秋色的作品,感情丰沛,色彩丰富,跟他的颜料革新不无关系。
带领漆画
走向世界
2006年,苏星的漆画作品《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获中国礼宾司批准,作为政府礼物赠送给随哥德堡号来穗的瑞典国王夫妇,中国漆画开始受到世界注目。
而苏星的作品第一次亮相国际展台,源于2008年广州和法兰克福市缔结友好城市二十周年时,法兰克福市长与随行人员到广州艺博院挑选作品到德国展出,在国画、油画、漆画几个门类当中,他们最终选择了漆画。
之后苏星的作品经常出国展览,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漆画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可谓零距离。西方人观看绘画作品,往往通过色彩来判断,中国人则通过黑白来判断,漆画既有丰富的色彩,又能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苏星说。
西方收藏家对艺术品的鉴赏方式,也给了苏星很大惊喜。
“在德国办展的时候,有一位银行家开幕当天匆匆来了一下,在第二天他又过来认真地看了一下午,并和我进行了交流,确定收藏其中一张作品。之后,他邀请我到他府上参观。到了我才知道,他为了鉴赏这张作品,专门举办了一个沙龙,邀请了一帮朋友。他自己先讲了对这件作品的感受、印象;而后他的朋友们也纷纷发表意见,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最后我才讲自己的创作意图,他们又有不同的反馈。这样活动很高级,很有意思。西方真正的收藏家都是出自本心去收藏的,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今年2月份,苏星还将带团到尼泊尔举办一个漆画联展。这对苏星而言,是无上的光荣;对中国漆画界而言,也是一件盛事。
2012年,苏星接到了创作一张大型写实壁画的任务。“漆是树的血液,是有生命的,会变化的,画完一个多小时就会氧化变色,但过了一个星期,颜色又会还原。因此,用漆来进行写实性创作,尤其是肖像画创作,要求画家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将头像画好,不然颜色可能就不协调统一了。我当时的想法是,一定要把底稿画得非常完整,才能迅速上漆。后来在欧洲看到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人画的壁画,发现他们也都是将等比的素描稿画得非常精确,再于其上画油画。回来以后,我要求委托方给我足够的时间。他们希望一年半画完,最终我画了三年。”这件作品,可谓开创了漆画历史上第一张写实人物群像,让苏星的创作面又大大拓宽了。
漆艺鉴赏与收藏
大多数普通观众对于漆画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可能还不甚了然,就此,苏星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一张制作精良的漆画作品,可以传之千秋万代。怎么判断其做工呢?“看边和底。艺术家如果足够重视这件作品,面、边、底都会进行裱布刮灰,单是这个工艺,差不多要花两个月才能完成。做成这样的漆板以后,里面基本就是真空状态了,作品放上一千年也没问题。”
2、画面处理有很多种技法,而磨漆画是当中工艺难度最大的工序,无论大小,一张作品没有半年时间无法完工。
3、漆画的材料往往很贵重。像金箔、银箔都是当做颜料使用,贝壳则是从新西兰运到韩国加工再进口到中国,价值也不菲。漆本身需要经过反复提炼才能用,也很费时耗力。
4、漆画要经过一层一层反复上色,会出现很多偶然效果,因此漆画不可复制,每一张都绝无仅有。
最后,苏星特别强调,一个漆画家一生创作不了太多作品。单是漆工艺的训练大概要五年时间;类似的工笔画《荷花》线条要练习一年;色彩感觉,即使很有天分也需学习两三年;同时,因为漆画当中要用到刻的工艺,就要学会版画制作,也要一年半载。“40岁能够成为一名成熟的漆画家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一开始创作,可能五张漆画成功一张,到十张能够成功九张那大概要45岁了。60岁以后,大型的漆画作品则基本做不动了,尤其是镶嵌工艺,难度很大,像《水母》上的触须,一根就得花一个小时才能完成,很难做好了。”